2025-10-18 科技服務資訊週記
Meta: 作者:Manus AI 報告日期:2025-10-18
大綱
總結
本週科技產業的發展呈現出一個清晰而深刻的轉折點:AI 技術正從「工具」演變為「基礎設施」,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滲透至各個垂直領域。這不僅是技術能力的提升,更是產業思維的根本性轉變。
在技術層面,Anthropic 的 Agent Skills [1] 與 GitHub Copilot 的 Agent mode [2] 標誌著 AI 從被動的「模型即服務」邁向主動的「代理即服務」,開發者不再只是呼叫 API,而是設計與編排能夠自主執行複雜工作流程的 AI 代理。這種轉變將重新定義軟體開發的本質,程式設計師的角色將從「編碼者」轉向「架構師」與「代理設計師」。
在安全層面,Microsoft 的數位防禦報告 [3] 揭示了一個令人警醒的事實:網路攻擊已從技術導向的「入侵」轉向社會工程導向的「登入」,身分驗證成為資安防禦的最後一道防線。這意味著零信任架構不再是選項,而是必需,開發者必須將安全思維內建於系統設計的每一個層級。
在應用層面,AI 正以「賦能」而非「取代」的姿態進入創意產業。Spotify 與三大唱片公司的合作 [7] 展現了科技公司與創意產業如何在版權保護與創新之間找到平衡點,而南美館的 XR/AI 劇場 [8] 則證明了技術能夠為藝術創作開啟全新的表現維度。這種「人機協作」的模式,將成為未來創意產業的主流。
在基礎設施層面,NVIDIA 的桌上型 AI 超級電腦 [4] 與 Starship Technologies 的自動配送機器人擴展計畫 [9] 顯示,AI 算力的普及化與自動化技術的商業化正在加速。過去只有大型企業才能擁有的頂級算力,如今正走入辦公室;過去只存在於概念驗證的自動配送,如今已進入大規模部署階段。
核心觀點:我們正處於一個關鍵的轉折點,AI 不再是「未來技術」,而是「當下基礎設施」。這要求開發者不僅要掌握 AI 工具的使用,更要理解 AI 代理的設計、安全架構的重構、以及人機協作的新模式。那些能夠將 AI 深度整合至系統架構、將安全思維內建於設計流程、並在技術與人文之間找到平衡點的開發者與組織,將在這場變革中脫穎而出。
亮點
AI 科技
AI 從模型走向平台,開發者迎來「AI 代理」新時代
本週 AI 領域最引人注目的發展,莫過於 Anthropic 推出的 Agent Skills [1]。這項新功能允許開發者將指令、腳本和外部資源打包成可重複使用的「技能」,讓 Claude 模型能夠在需要時自動載入並執行特定任務。這意味著 AI 不再是被動的問答機器,而是可以主動執行如處理 Excel 試算表、遵循特定品牌規範撰寫文案,甚至與 Notion、Canva 等第三方應用程式協作的「代理」(Agent)。這項轉變的核心在於,AI 的能力不再僅僅取決於其內建模型的知識,而是可以透過外部工具與工作流程的整合,無限擴展其應用邊界。對程式設計師而言,這開啟了全新的可能性,未來開發的重點將從單純的提示工程(Prompt Engineering)轉向設計與建構這些「技能」,打造能夠自動化完成複雜任務的 AI 代理。
軟體工程
GitHub Copilot 蛻變為全方位開發夥伴,AI 深度整合開發流程
GitHub Copilot 的最新更新 [2] 標誌著 AI 在軟體開發領域的應用進入了新階段。除了既有的程式碼補全功能外,Copilot 現在具備了 Agent mode,能夠處理跨檔案的複雜任務、執行終端機指令,甚至進行整個模組的重構。更令人驚豔的是 Coding agent 功能,開發者可以直接將一個 issue 指派給 Copilot,它便能自動草擬包含程式碼、測試與專案上下文的 Pull Request。這項轉變顯示 AI 輔助開發工具正從「副駕駛」演變為能夠獨立承擔部分開發工作的「夥伴」。此外,Multi-model routing 功能的引入,讓 Copilot 能夠根據任務需求,動態選擇最適合的底層 LLM,這不僅提升了效率,也為開發者提供了更大的彈性。對程式設計師來說,這意味著未來將能更專注於系統設計與架構等高層次任務,而將更多重複性的編碼與測試工作交由 AI 處理。
軟硬體資訊安全
網路攻擊趨向「登入」而非「入侵」,身分驗證成資安防禦核心
Microsoft 發布的 2025 年數位防禦報告 [3] 揭示了當前網路攻擊手法的重大轉變。報告指出,超過 97% 的身分識別攻擊屬於密碼攻擊,駭客不再需要高超的技術「入侵」系統,而是透過大規模的密碼猜測或購買外洩的憑證資料庫來「登入」系統。這使得傳統的邊界防禦思維面臨嚴峻挑戰,身分驗證,特別是防釣魚的多重要素驗證(MFA),成為防禦的關鍵。報告同時強調,AI 在攻防兩端都扮演著日益重要的角色,攻擊方利用 AI 自動化釣魚郵件、擴大社交工程規模,而防禦方也借助 AI 偵測威脅、攔截攻擊。對開發者而言,這意味著在設計系統時,必須將身分安全置於最高優先級,並積極採用如 Passkeys 等更安全的驗證機制,同時也需警惕 AI 可能被用於更精密的攻擊手法。
硬體或軟硬整合
NVIDIA 推出桌上型 AI 超級電腦,將 Petaflop 級算力帶入辦公室
NVIDIA 再次展現其在 AI 硬體領域的絕對領導地位,宣布推出以 GB10 超級晶片為核心的桌上型 AI 超級電腦 [4]。這款產品將 GPU、CPU、網路、CUDA 函式庫與 NVIDIA AI 軟體堆疊整合於一個小巧的機箱內,讓開發者與研究人員能夠在辦公室或實驗室環境中,輕鬆部署高達 Petaflop 等級的運算能力。這對於需要處理大型 AI 模型(高達 2000 億個參數)的研究人員與開發者來說,無疑是一大福音。這項發展意味著,過去只有大型企業或雲端服務供應商才能擁有的頂級 AI 算力,正逐漸普及化、個人化。這將大幅降低 AI 研究與開發的門檻,激發更多創新應用的誕生,從而加速 AI 技術在各個產業的落地。
影視音樂
Spotify 與三大唱片公司攜手,開發「負責任的」AI 音樂產品
Spotify 宣布與 Sony、Universal、Warner 三大唱片公司合作 [7],共同開發尊重藝術家版權的 AI 音樂產品。這項合作的核心在於,藝術家將擁有選擇權,不會被強制參與,且其版權不會被侵犯。Spotify 在聲明中明確表示,他們不認同科技業界部分人士主張廢除版權的觀點,強調音樂家的權利至關重要。這項合作標誌著音樂產業與科技公司在 AI 時代的重要和解,也為其他創意產業如何與 AI 技術共存提供了範本。Spotify 計劃建立最先進的生成式 AI 研究實驗室,為粉絲與藝術家創造突破性體驗,同時確保藝術家能夠獲得適當的報酬與透明的署名。這項發展顯示,AI 在創意產業的應用正從「取代」走向「賦能」,為藝術家創造新的收入來源與創作可能性。
表演藝術
南美館 XR/AI 劇場開創沉浸式體驗新境界
臺南市美術館與前衛劇團河床劇團聯手推出《未來身體·夢境之間》[8],這是一場結合視覺藝術、XR(延展實境)及 AI(人工智慧)技術的劃時代藝術計畫。其中的動態展演「之間」(Blur)是一場現場表演者與虛擬實境融合的混合式劇場,觀眾將沉浸於超現實的數位幻境中,探索生命與死亡、現實與虛構之間的模糊界線。這項計畫展現了台灣在表演藝術與科技融合領域的創新能量,也預示了未來劇場體驗的新方向。透過 XR 技術,觀眾不再是被動的觀看者,而是能夠參與、互動,甚至影響演出的一部分。這種沉浸式體驗不僅為觀眾帶來全新的感官衝擊,也為表演藝術創作者提供了更豐富的表現手法與敘事可能性。
運輸物流
Starship Technologies 獲 5000 萬美元融資,加速自動配送機器人部署
自動配送機器人領導廠商 Starship Technologies 宣布完成 5000 萬美元 C 輪融資 [9],由 Plural 領投。該公司計劃利用這筆資金,將其自動配送機器人車隊從目前的 2,700 台擴展至 2027 年的 12,000 台,並將服務範圍從歐洲城市與美國大學校園擴展至美國主要城市。Starship 的機器人已完成超過 900 萬次配送,展現了自動配送技術的成熟度與可靠性。這項發展顯示,自動配送不再只是概念驗證,而是正在進入大規模商業化階段。對於電商、餐飲外送等產業而言,自動配送機器人將成為解決「最後一哩」配送成本與效率問題的重要方案,同時也為城市交通與物流模式帶來革命性的改變。
醫療科技
哈佛 AI 醫師 Dr. CaBot 登權威期刊,展現透明化診斷推理能力
由哈佛醫學院開發的 AI 系統 Dr. CaBot [10] 登上了權威的《新英格蘭醫學期刊》,與人類專家同台進行臨床診斷,創下歷史紀錄。Dr. CaBot 最大的突破在於其「透明化」的推理過程,它能夠像資深醫師一樣,採用「鑑別診斷」的方法,詳細闡述其診斷邏輯,並引用龐大的醫學文獻資料庫來支持其論點。這種「白箱」作業模式,與傳統 AI 的「黑箱」形成鮮明對比,大幅提升了臨床醫師對 AI 輔助診斷的信任度。雖然 Dr. CaBot 尚處於開發階段,但它預示了 AI 在醫療領域的未來方向:AI 不僅是提供答案的工具,更是能夠與醫師協作、輔助決策,甚至參與醫學教育的智慧夥伴。這將有助於緩解醫療資源不均的問題,並提升整體醫療品質。
金融科技
FinTech 論壇聚焦虛擬資產與 AI 應用,產業邁向整合新階段
即將於 10 月 22 日登場的 FinTech Taipei 2025 台北金融科技論壇 [11],將主題聚焦於「虛擬資產」、「AI 應用」與「科技防詐」,反映了當前金融科技發展的三大核心趨勢。與此同時,香港金融科技週 [12] 也強調了「金融科技 2025」策略的成果,顯示 FinTech 已被銀行業廣泛接受。這些活動的共同點在於,它們都凸顯了金融科技正從單點的技術突破,走向跨領域的整合應用。例如,Google Cloud 的 Universal Ledger 讓客戶能以數位商業銀行貨幣進行即時支付 [13],而 Cloudflare 也宣布將與 Oracle 合作,將其平台部署於 Oracle 的雲基礎設施上 [14]。這些發展顯示,未來的金融服務將更深度地與雲端運算、AI、區塊鏈等技術結合,為使用者帶來更便捷、安全的體驗。
趨勢分析
AI 科技:從「模型即服務」到「代理即服務」
本週 Anthropic 的 Agent Skills [1] 與 GitHub Copilot 的 Agent mode [2] 共同揭示了一個清晰的趨勢:AI 正在從「模型即服務」(Model-as-a-Service)演進為「代理即服務」(Agent-as-a-Service)。過去,開發者主要透過 API 呼叫大型語言模型來完成特定任務,但模型的應用範圍受限於其內建知識與單次互動的上下文。現在,透過 Skills 或 Agent 模式,開發者可以賦予 AI 使用外部工具、存取特定資料庫、甚至執行程式碼的能力。這就像是為 AI 配備了一個可以無限擴充的工具箱,使其能夠自主完成更複雜、更長鏈條的工作流程。
這種轉變將催生全新的開發典範。未來,AI 應用的開發模式將更類似於微服務架構,開發者將專注於設計、組合和管理各種「技能」,而 AI 則扮演著協調這些技能、完成最終目標的「代理」角色。這將催生一個全新的 AI 代理生態系,並可能徹底改變我們與軟體互動的方式。對程式設計師而言,這意味著技能需求的轉變:從單純的編碼能力,轉向系統設計、工作流程編排、以及 AI 代理的設計與管理能力。
軟體工程:AI 驅動的「自主開發」時代即將來臨
GitHub Copilot 的演進 [2] 預示著軟體開發正朝向「自主開發」的方向邁進。當 AI 能夠理解 issue、自動生成包含程式碼與測試的 Pull Request 時,傳統開發流程中的許多環節都將被重塑。這不僅僅是提升效率,更是開發典範的轉移。未來,程式設計師的角色將更像是一位「架構師」或「產品經理」,負責定義問題、設計系統架構、以及審核 AI 產生的解決方案,而不再需要親自編寫每一行程式碼。
這種趨勢將對軟體工程師的技能要求產生深遠影響。對系統設計、領域知識、以及與 AI 協作能力的重視程度將遠超過單純的編碼能力。同時,這也將催生全新的軟體開發工具與平台,它們將原生整合 AI 代理,實現從需求到部署的全流程自動化。開發者需要學習的不再只是程式語言與框架,更重要的是如何有效地與 AI 協作、如何設計可由 AI 理解與執行的系統架構、以及如何審核與優化 AI 產生的程式碼。
軟硬體資訊安全:零信任架構與 AI 防禦成為新常態
從 Microsoft 的報告 [3] 中可以看出,隨著攻擊手法的演變,傳統的邊界防禦模型已逐漸失效。駭客透過竊取憑證「登入」系統的攻擊模式,使得「零信任」(Zero Trust)架構成為企業不得不採用的防禦策略。零信任的核心思想是不信任任何內部或外部的用戶與設備,對每一次的存取請求都進行嚴格的驗證。這將迫使開發者在設計應用程式時,必須將身分驗證與授權機制內建於應用程式的每一個層級。
另一方面,AI 在資安領域的應用也將成為新常態。防禦方將利用 AI 進行異常行為偵測、威脅預測與自動化應變,以應對日益複雜的攻擊手法。然而,這也形成了一場 AI 對 AI 的軍備競賽:攻擊方利用 AI 自動化社交工程、生成更逼真的釣魚郵件,防禦方則利用 AI 偵測這些攻擊。這意味著,未來的資安人才不僅需要具備傳統的網路知識,還必須理解 AI 模型與數據分析,才能在這場攻防戰中取得優勢。對開發者而言,「安全優先」(Security-First)的設計思維將成為必備能力。
創意產業:AI 從「取代」走向「賦能」,版權保護成為關鍵
Spotify 與三大唱片公司的合作 [7] 以及南美館的 XR/AI 劇場 [8] 共同展現了一個重要趨勢:AI 在創意產業的角色正從「取代」轉向「賦能」。過去,創意工作者擔心 AI 會取代人類的創作,但現在越來越多的案例顯示,AI 可以成為創作者的工具與夥伴,幫助他們突破技術限制、探索新的表現形式。
在音樂產業,Spotify 與唱片公司的合作建立了一個重要的先例:AI 創新必須建立在尊重版權的基礎上。藝術家擁有選擇權,不會被強制參與,且其版權不會被侵犯。這種模式為其他創意產業提供了範本,顯示技術公司與創意產業可以在版權保護與創新之間找到平衡點。
在表演藝術領域,XR 與 AI 技術讓創作者能夠打造前所未有的沉浸式體驗,將觀眾從被動的觀看者轉變為主動的參與者。這種轉變的關鍵在於,技術的應用必須以人為本,尊重創作者的權益,並將技術視為擴展創意邊界的工具,而非替代人類創造力的手段。未來,我們將看到更多「人機協作」的創作模式,AI 負責處理技術性的工作,而人類則專注於創意發想與藝術表達。
運輸物流:自動化技術從概念驗證邁向大規模商業化
Starship Technologies 的融資與擴展計畫 [9] 以及台灣交通部的無人機物流計畫 [28] 顯示,自動化配送技術正從概念驗證階段進入大規模商業化階段。Starship 已完成超過 900 萬次配送,證明了自動配送機器人的技術成熟度與商業可行性。其計劃將機器人車隊從 2,700 台擴展至 12,000 台,顯示市場對自動配送的需求正在快速增長。
這種趨勢的背後,是「最後一哩」配送成本與效率問題的日益嚴峻。傳統的人力配送模式面臨人力成本上升、配送效率低下等挑戰,而自動配送機器人與無人機技術提供了一個可擴展、低成本的解決方案。特別是在偏遠地區或緊急醫療物資運送等場景,自動化配送技術展現了獨特的價值。
未來,我們將看到自動配送技術與城市基礎設施的深度整合。城市規劃將需要考慮自動配送機器人的通行需求,法規也將逐步完善以支持這項技術的大規模部署。對於電商、餐飲外送、醫療物流等產業而言,自動配送將成為核心競爭力的一部分。
醫療科技:可解釋 AI 成為臨床應用的關鍵
Dr. CaBot 登上《新英格蘭醫學期刊》[10] 標誌著 AI 在醫療領域應用的重要里程碑。過去,AI 在醫療領域的應用面臨一個核心挑戰:「黑箱」問題。醫師無法理解 AI 如何得出診斷結論,這大幅降低了臨床醫師對 AI 的信任度。Dr. CaBot 的突破在於其「透明化」的推理過程,它能夠像資深醫師一樣,詳細闡述其診斷邏輯,並引用醫學文獻來支持其論點。
這種「可解釋 AI」(Explainable AI)的模式,將成為 AI 在醫療領域應用的關鍵。未來的醫療 AI 不僅要提供準確的診斷結果,更要能夠解釋其推理過程,讓醫師能夠理解、驗證、甚至學習 AI 的診斷邏輯。這種「白箱」模式將大幅提升臨床醫師對 AI 的接受度,並促進 AI 在醫療領域的廣泛應用。
同時,AI 在醫療領域的角色將從「替代」轉向「協作」。AI 不是要取代醫師,而是成為醫師的智慧夥伴,協助處理大量的醫學文獻、輔助診斷決策、甚至參與醫學教育。這將有助於緩解醫療資源不均的問題,讓偏遠地區的患者也能獲得高品質的醫療服務。
硬體基礎設施:AI 算力普及化加速創新民主化
NVIDIA 推出的桌上型 AI 超級電腦 [4] 標誌著 AI 算力正在經歷一場「普及化」革命。過去,Petaflop 等級的運算能力只有大型企業或雲端服務供應商才能擁有,個人研究者或小型團隊只能依賴雲端服務。現在,這種頂級算力正走入辦公室,讓更多的開發者與研究人員能夠在本地環境中進行 AI 模型的訓練與部署。
這種算力普及化將帶來「創新民主化」的效應。過去,AI 研究與開發的門檻極高,只有資源豐富的大型企業才能參與。現在,個人開發者、學術研究者、新創公司都能獲得足夠的算力,這將激發更多創新應用的誕生。同時,本地部署也解決了數據隱私與安全的問題,對於醫療、金融等敏感領域尤其重要。
未來,我們將看到 AI 算力的進一步普及化與專業化。除了通用的 AI 超級電腦,還將出現針對特定應用場景優化的專用硬體,如邊緣 AI 晶片、醫療影像處理晶片等。這將進一步降低 AI 應用的門檻,加速 AI 技術在各個垂直領域的落地。
金融科技:跨領域整合成為主流,監管科技受到重視
從 FinTech Taipei 2025 [11] 與香港金融科技週 [12] 的主題可以看出,金融科技正從單點的技術突破,走向跨領域的整合應用。虛擬資產、AI 應用、科技防詐成為三大核心主題,顯示金融科技的發展已不再只是技術創新,更涉及監管、安全、以及與傳統金融體系的整合。
Google Cloud 的 Universal Ledger [13] 展示了區塊鏈技術在金融領域的實際應用,讓客戶能以數位商業銀行貨幣進行即時支付。這種技術不僅提升了交易效率,也為跨境支付、供應鏈金融等場景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。同時,Cloudflare 與 Oracle 的合作 [14] 顯示,雲端基礎設施的整合也是金融科技發展的重要趨勢。
未來,金融科技的發展將更加注重「監管科技」(RegTech)與「安全科技」(SecTech)。隨著金融服務的數位化程度提高,如何在創新與監管之間找到平衡、如何防範科技帶來的新型詐騙與風險,將成為產業的核心挑戰。對開發者而言,這意味著不僅要理解金融業務邏輯,還要深入了解監管要求與安全標準。
參考資料
AI 科技
編號 | 文章標題 | 一句話結論 | 發布日期 | 來源 |
---|---|---|---|---|
[1] | Introducing Agent Skills | Anthropic 為 Claude 推出 Skills 功能,讓 AI 能夠載入指令、腳本與資源執行特定任務。 | 2025-10-16 | Anthropic |
[15] | Google 推出機器人AI 模型Gemini Robotics 1.5,快思慢想 | Gemini Robotics 1.5 採用雙核心架構,讓 AI 兼具短反應與長思考能力。 | 2025-10-17 | TechNews 科技新報 |
[16] | 早稻田、史丹佛齊揭人形機器人最新技術突破,台灣如何跟上? | 專家建議台灣應培養跨領域人才,以推動 AI 與機器人產業創新。 | 2025-10-16 | TechOrange 科技報橘 |
軟體工程
編號 | 文章標題 | 一句話結論 | 發布日期 | 來源 |
---|---|---|---|---|
[2] | Copilot: Faster, smarter, and built for how you work now | GitHub Copilot 演進為多模型代理助理,提升開發效率。 | 2025-10-16 | The GitHub Blog |
[17] | GitHub Copilot 应用现代化概述 | GitHub Copilot 推出應用現代化代理,協助 .NET 項目升級。 | 2025-10-07 | Microsoft Learn |
[18] | 使用发布顺序的集群升级简介 | GKE 推出發布序列功能,可管理跨環境集群的自動升級順序。 | 2025-10-11 | Google Cloud |
軟硬體資訊安全
編號 | 文章標題 | 一句話結論 | 發布日期 | 來源 |
---|---|---|---|---|
[3] | 微軟發佈《Microsoft 數位防禦報告》 揭示逾半數網路攻擊與敲詐及勒索軟體威脅有關 | 超過半數的網路攻擊與金錢利益有關,主要透過勒索軟體進行。 | 2025-10-17 | Microsoft Source Asia |
[19] | 【資安解析】F5 遭駭外洩BIG-IP 原始碼疑中國國家級駭客滲透 | F5 Networks 遭重大入侵,BIG-IP 產品原始碼與未公開漏洞資訊外洩。 | 2025-10-17 | Billows 資訊安全 |
[20] | 【資安日報】10月17日,思科交換器遭到SNMP零時差漏洞攻擊 | 思科網路設備的 SNMP 零時差漏洞被用於實際攻擊行動。 | 2025-10-17 | iThome |
[21] | Oracle E-Business Suite存在高風險安全漏洞(CVE-2025-61882) | Oracle E-Business Suite 存在 XML 注入漏洞,可能被遠端攻擊。 | 2025-10-17 | NICS 國家資通安全研究院 |
[22] | 嚴重等級9.9 的ASP.NET Core 資安漏洞CVE-2025-55315 | ASP.NET Core 存在嚴重等級 9.9 的資安漏洞,可被遠端攻擊。 | 2025-10-17 | 黑暗執行緒 |
[23] | 哈佛大學發生資料外洩事故,傳出因ERP系統Oracle EBS零時差漏洞 | 勒索軟體駭客 Clop 疑似利用 Oracle EBS 零時差漏洞攻擊哈佛大學。 | 2025-10-14 | iThome |
硬體或軟硬整合
編號 | 文章標題 | 一句話結論 | 發布日期 | 來源 |
---|---|---|---|---|
[4] | NVIDIA GB10 晶片為核心,桌上型AI 超級電腦新機齊發 | NVIDIA 推出桌上型 AI 超級電腦,將 Petaflop 級算力帶入辦公室。 | 2025-10-15 | TechNews 科技新報 |
[5] | 蘋果智慧家庭新佈局,智慧顯示器定價可能在350美元 | 蘋果計劃 2026 年推出智慧顯示器,2027 年推出桌面機器人產品。 | 2025-10-17 | Yahoo 新聞 |
[6] | Tesla 擴大新版本Full Self-Driving 的發布範圍 | Tesla 擴大 FSD 新版本的發布範圍,包含增強的導航與路徑規劃。 | 2025-10-17 | Yahoo 新聞 |
[24] | 史上第一輛不會自動駕駛的特斯拉,平價版Model Y 悲劇登場 | 特斯拉推出無法達到 Level 2 自動駕駛等級的平價版 Model Y。 | 2025-10-08 | TechNews 科技新報 |
影視音樂
編號 | 文章標題 | 一句話結論 | 發布日期 | 來源 |
---|---|---|---|---|
[7] | Spotify partnering with multinational music companies to develop ‘responsible’ AI products | Spotify 與 Sony、Universal、Warner 合作開發尊重藝術家版權的 AI 音樂產品。 | 2025-10-16 | The Guardian |
[25] | 保障合理收益,音樂公司邁向AI 授權新時代 | 環球音樂與華納音樂與 AI 新創公司達成具里程碑意義的授權協議。 | 2025-10-08 | TechNews 科技新報 |
表演藝術
編號 | 文章標題 | 一句話結論 | 發布日期 | 來源 |
---|---|---|---|---|
[8] | 南美館跨界表演藝術,歲末壓軸《未來身體·夢境之間》 | 南美館與河床劇團合作推出結合 XR/AI 技術的沉浸式劇場體驗。 | 2025-10-13 | 臺南市美術館 |
[26] | Radio City Music Hall Sphere Immersive Sound | 世界最先進的沉浸式音響系統將於 2025 聖誕表演首次亮相。 | 2025-10-09 | MSG |
[27] | AI 共創× 沉浸式敘事,驚喜製造攜手叁式打造《微醺大飯店》 | 驚喜製造運用 AI 技術打造台灣沉浸式體驗劇場新風潮。 | 2025-10-16 | 數位時代 |
運輸物流
編號 | 文章標題 | 一句話結論 | 發布日期 | 來源 |
---|---|---|---|---|
[9] | Starship Technologies Raises $50M Series C to Scale Autonomous Delivery | Starship Technologies 獲 5000 萬美元融資,計劃將機器人車隊擴展至 12,000 台。 | 2025-10-15 | Starship Technologies |
[28] | 無人機再添驗證測試場域交通部攜手業者推動偏鄉物流運送 | 交通部推動無人機偏鄉物流服務計畫,目標 2027 年落地應用。 | 2025-10-09 | 交通部運輸研究所 |
醫療科技
編號 | 文章標題 | 一句話結論 | 發布日期 | 來源 |
---|---|---|---|---|
[10] | 哈佛 AI 醫師 Dr. CaBot 創歷史,首登《新英格蘭醫學期刊》與專家同台競診 | 哈佛開發的 AI 系統 Dr. CaBot 能闡述診斷推理過程,創下歷史里程碑。 | 2025-10-13 | TechNews 科技新報 |
金融科技
編號 | 文章標題 | 一句話結論 | 發布日期 | 來源 |
---|---|---|---|---|
[11] | FinTech Taipei 2025台北金融科技論壇10月22日登場 | 台北金融科技論壇將聚焦虛擬資產、AI 應用與科技防詐三大主題。 | 2025-10-08 | 台灣金融服務業聯合總會 |
[12] | 金融科技周料3.7萬人參與11.3舉行滙控及渣打CEO出席 | 香港金融科技週將於 11 月 3 日舉行,預計有 3.7 萬人參與。 | 2025-10-18 | Yahoo 財經 |
[13] | Fintech Forward 2025 帶來38 項業界塑造合作夥伴關係與 | Google Cloud Universal Ledger 實現客戶間使用數位商業銀行貨幣即時支付。 | 2025-10-10 | Yahoo 財經 |
網路/伺服器等基礎
編號 | 文章標題 | 一句話結論 | 發布日期 | 來源 |
---|---|---|---|---|
[14] | Cloudflare平台將登陸甲骨文的雲基礎設施 | Cloudflare 的連接雲平台將可在 Oracle 的雲基礎設施上使用。 | 2025-10-13 | Moomoo |
[29] | Omdia:到2030年頂級頂級雲端市場銷售額將達1630億美元 | 預計到 2030 年,頂級雲端市場銷售額將達到 1630 億美元。 | 2025-10-16 | Business Wire |
[30] | Serverless ICYMI Q3 2025 | AWS Serverless 更新,支援使用相同命令將應用部署到 LocalStack。 | 2025-10-09 | AWS Compute Blog |
其他領域科技應用突破
編號 | 文章標題 | 一句話結論 | 發布日期 | 來源 |
---|---|---|---|---|
[31] | 2025亞洲智慧創新大獎揭曉泰國衛星AI方案奪魁港企AR及教育 | 亞洲智慧創新大獎擴大涵蓋 IoT、AI 及大數據等新興科技。 | 2025-10-18 | e-zone |
[32] | AI時代下的智慧學習盛會 | 臺灣教育科技展 EdTech Taiwan 打造雙語教育環境,推動智慧學習。 | 2025-10-06 | 臺灣教育科技展 |
報告說明
本報告由 Manus AI 自動生成,旨在為程式設計師群體提供近期科技領域的重點資訊與趨勢分析。報告內容整理自公開的網路新聞與資訊,並已盡力確保其準確性與時效性。本次更新已移除低權重來源(如社群媒體、預測性質內容),並補充了運輸物流、表演藝術、影視音樂等領域的高權重新聞,以提供更全面的科技產業視野。報告中的觀點與分析,是基於所收集的公開資訊進行的歸納與推論,不構成任何投資或決策建議。由於時效性與資訊來源的限制,報告內容可能無法涵蓋所有相關發展,敬請見諒。